欢迎进入火狐全站官方网站!

火狐全站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火狐全站版
谈用工困境下的行业和企业转型挑战

  越来越多的印刷公司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用工困境,用“九个字”概括,即是:招不来,用不好,留不住。

  对印刷企业而言,什么比没活干更令人烦心?有活没人干或许就是可能的答案之一。北京一家印刷企业有大小十几台印刷、装订设备,合理的一线人左右。由于招不到足够的人员,真正能开起来的设备只有三四台,这直接引发企业即使活源充足也不敢多接。

  这种极端的情况目前虽然还是个案,但慢慢的变多的印刷公司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用工困境却是不争的事实,概括而言可以归纳为“九个字”:招不来,用不好,留不住。面对日趋严峻的用工形势,即使部分企业使出了涨薪、改善福利的“杀手锏”,却仍难从根本上处理问题,这令不少企业家徒增感叹:经营日艰!面对令人“纠结”的外在经营环境,印刷企业突破用工困境的出路何在?“转型”成为不少企业家开始思考的“命题”。

  时下印刷企业面临的用工困境仍以一线员工短缺为表象,但与几年前区域性、周期性的“用工荒”相比,当前印刷企业面临的挑战要更复杂:不仅一线员工短缺现象由南至北,成为很多企业没办法回避的共同问题,而且在新生代员工的管理上,许多印刷企业家感到无所适从,左右为难。在不少企业家的描述中,以80后,甚至9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员工富于个性、思维活跃,却又少了点吃苦耐劳精神和奋斗韧性,稍不如意便“撂挑子”走人,这直接引发很多企业的员工流动率过大。这种都会存在的用工困境慢慢的开始对印刷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书刊装订是印刷生产中用工最多的环节,近年来所受冲击也最大。地处京、津之间的河北省三河市是我国有名的装订之乡,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装订业曾兴盛一时,但一位从80年代末便开始从事装订业的资深业内人士却表示,现在装订的业务很多,但纯粹做装订的企业却根本没办法生存,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招工难,有活不敢接;二是装订工价低,而人力成本却慢慢的升高,企业无利可图。他抱怨说,20多年前一个工人的工资水平只有现在的1/3,但一个人却能干现在3个人的活,现在的年轻人收入高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却差了不少。

  这位业内人士的话在两千多公里外的深圳得到了共鸣。作为全国印刷业的“高地”,深圳的印刷企业也正经历着用工困境的考验。一位有20多年从业经历的企业家表示,现在都说印刷企业是微利,其实印刷环节的利润还可以,关键是装订车间拖了后腿。他说,装订环节用工量大,不仅面临招工不足、成本上升的问题,而且现在的员工不愿加班,以前一个人干的活现在需要两个人干,特别是现在年龄小的员工的流动性快得要命,令企业防不胜防,有的员工宁肯去超市做收银员,也不愿在印刷企业做工人。

  一线员工从印刷企业流向超市等服务行业的现象或许不在少数。一位来自国内某印刷职业学校的老师在逛商场的时候,便偶然遇到一名慢慢的变成了售货员的昔日弟子。其实,与“招不来,用不好”相比,“留不住”显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挑战度更大。微博上曾流传一个印刷业人员流动的极端案例,一家公司的用工需求为200人,一年之内招工的人数却达到了600人。大量人员在短期内的集中流动无疑让管理者疲于应付。

  目前,印刷业的用工困境在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印后装订环节体现最明显,但印前、印刷环节同样不能幸免。来自北方某印刷大省的一位印刷协会负责这个的人说,由于印刷技工短缺,省内不少书刊印刷企业在教材旺季到来时都会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一家从事药品包装印刷的山东企业,现有员工300多人,自称用工情况尚好,但在交谈中管理者也坦言,即使现在有100个印刷技工企业也能照单全收。

  日益严峻的用工形势令部分企业家备感煎熬。一位印刷企业家甚至将用工问题上升到了关乎企业成败的高度。他说,今后用工很关键,哪家企业能够有人,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哪家企业就能赢得市场。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愈演愈烈的用工问题?尽管“用工荒”是目前很多行业都面临的共性问题,部分业内人士亦认为时下的用工困境与行业关系不大,但毋庸置疑的是,在社会转型期,年轻一代就业心理的微妙变化与行业因素的共振加剧了印刷企业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口红利,即数量庞大的劳动力供给是支撑我们国家的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因素。但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不少经济学家已经在探讨我国是否或将于何时跨过“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在“刘易斯拐点”之前,劳动力处于过剩状态,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劳动力转向短缺,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尽管目前学界围绕这一话题争论尚多,但人口红利正在慢慢地消退却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随着80后,乃至90后作为主力登上劳动市场的舞台,这一趋势更明显。相对父辈,他们中的大多数视野更开阔,对人生和事业有自己的设想和追求,尤其是在父辈打拼下日渐殷实的家庭财富,使他们无须再背负过于沉重的家庭负担。因此,在面对工作时,新生代劳动者既有选择的愿望,也具备了选择的可能。

  在劳动者拥有了选择权的市场上,一个行业的就业吸引力便与自身的社会认知度、劳动强度、薪酬水平等因素发生了必然的关联。但问题就在于,目前在这几方面印刷业的优势并不显著。

  为了解年轻一代对印刷业的认知,《印刷工业》杂志在山东出版技工学校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调查,根据结果得出,20名受访学生无一是因为“个人兴趣”选择印刷专业。类似情况在其他专业院校也同样存在,一所国内知名印刷专业院校的老师曾抱怨,本校印刷专业的学生大多都是调剂而来,第一志愿即选择“印刷专业”的不足30%。而由于招生难等原因,在轻工领域颇具号召力的江南大学从2011年开始停招印刷专业。

  印刷专业的学子尚且如此,更遑论众多对印刷业一知半解的“门外汉”。而且即使劳动者通过种种途径进入印刷企业,对劳动环境、劳动强度、薪酬水平的认可度也会影响其稳定性。前面提到的深圳企业家曾表示,企业的员工流动主要发生在生产一线,从事行政工作的员工流动率却很低,这便是工作环境对人的影响。而在劳动强度、薪酬水平的平衡上,印刷业也面临尴尬,较之薪酬水平相当的服务业,劳动强度更大;较之一些重体力劳动行业,薪酬又没有竞争力。面对印刷业用工困境,山东出版技工学校副校长宋协祝感叹说,现在很多人争着到煤矿下井,因为下井的工资非常高,每月近万元。

  劳动力供需关系逆转、社会就业心理变化和行业因素的共振,使印刷业与其他一些制造性行业一样面临无法逆转的“刘易斯拐点”,用工困境当道,印刷企业又该如何破解?

  面对用工困境,一些常规性的应对手段虽然看上去效果并不明显,但却必不可少,如改善一线员工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薪酬福利水平。生于80后、90后的新生代劳动者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对外在环境更为挑剔,山东出版技工学校的一位毕业生在一家烟草印刷企业工作了不到一个月后便跳槽走人,其中一个理由便是住宿条件太差。

  当整个社会步入工资上升周期,印刷企业的薪酬水平也必须相应做出调整。虽然可能不会使用工情况变得更好,却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其继续恶化。目前,很多印刷企业在这一方面慢慢的开始行动。一项调查表明,部分印刷企业用工成本涨幅已超过15%。

  有的企业为了在用工竞争中掌握主动,还想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办法,如与专业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雅昌集团、雅图仕等业内有名的公司便有此先例。不过若企业自身的软硬件条件跟不上,这种模式也会遇到不少问题。北京一家公司在与某职业学校开展的订单式培养中便遭遇了毕业生不愿去,去了也留不住的烦恼。

  而在常规性手段之外,更为迫切的工作是切实转变印刷企业的发展思路,降低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即通常所说的产业转型。种种迹象说明,目前国内印刷业转出的对高端自动化印刷设备,尤其是印后设备的惊人购买力便是明证。全球知名折页技术供应商MBO公司表示,自2008年以来公司产品从始至终保持热销状态,这直接反映出中国市场的劳动力情况。国内主流装订设备供应商上海紫光有关人士亦介绍说,由于市场对自动化装订设备的需求量很大,公司近两年生产线一直忙个不停。有数据表明,迄今为止,我国慢慢的变成了国际各大印刷设备供应商最主要的市场之一。以“十一五”为例,我国印刷设备进口总额高达87.23亿美元,年均17.45亿美元,2010年则达到了创纪录的22.95亿美元。同期,我国累计进口单张纸胶印机5143台,年均约1029台,2010年高达1308台。

  高端自动化设备的引进无疑可以大大降低印刷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但对于资金积累并不丰厚的部分中小企业而言,引进设备所需的巨额资金也有一定可能会成为一棵沉重的“稻草”。尤为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于企业的转型之路而言,高端自动化设备的引进只能算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为大量设备的集中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正在给传统产业格局带来新的变化。相比传统手工作业或低端设备,高端自动化设备的采用使得公司制作效率成倍提高,而这也对企业营销、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一个需求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市场上,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会加剧产能的局部过剩,这对企业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在转型的道路上,企业不应止步于设备引进,更重要的是要在产品结构、客户服务、经营模式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