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印刷企业,你能想到的关键词是什么?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纸质产品在慢慢地减少,印刷企业如何向“新”而动?带着这样一些问题,中国经济网记者近日采访了位于北京顺义的四家印刷企业。
在顺义的一座三层小楼里,记者看到了一台古老的印刷机,这是北京奇良海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良海德)成立之初的机器。企业成立于1995年,已有近30年的历史,从以商务印刷为主到后来转变为商务加出版服务的印刷企业,可以说奇良海德从侧面反映了北京印刷产业的发展。
作为一家民营印刷企业,奇良海德的规模不大,场地只有3565平米,在北京市印刷企业中属于中小规模,但其发展却走在了前面。“我们从2005年开始使用ERP,目前已经更新了三代,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北京奇良海德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英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要想提高生产质量,第一步是要建立标准。虽然国际上有标准,但并不完全适合我们,我们基于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积累的数据,加上国际标准,经过修改后形成了企业内部的标准。”
“实行标准化后,操作更程序化,按照数据执行、验证和复盘,也改变了员工工作习惯,企业的产品质量更稳定,客户更信任我们。”王海英说。
王海英打了一个比喻,原本订单结构是枣弧型,中间大两头小,短单和长单相对较少,中间四、五千份的订单较多,现在变成骨头型,中间小两头大,短单、长单变多了。
由于场地限制,在做好硬件升级同时,公司聚焦于软件服务升级。王海英提出了一个“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他进一步解释道,供应链管理包括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纵向管理向上是与艺术院校合作,拥有大量设计师资源,可以为客户提供前端创意设计;向下是为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除了印刷还包括仓储、运输和配送等服务。而横向管理则针对公司可以提供全套服务。“例如有的客户不仅有教材印刷需求,我们还帮他们选购专用的学校袋、配备笔记本、水杯和雨伞等物品。”
在企业的产品展示台上,记者看到了各种精美的印刷包装产品,有很多是给客户提供的全套服务产品。“目前我们是横向发展,将各种选品选好并提供给客户,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王海英说。
与民营印刷企业不同,作为北京市国资委所属唯一的印刷业国企,北京印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启动特色印刷产业升级和搬迁转移,从市内南三环边上规模较小的印刷一厂,搬迁到顺义。有效生产面积也从不足2000平米扩展到超过52,000平米。出版物印刷业务保障能力从最初的3台主力印刷设备升级到现在的11台印刷机,还配置了2台数码印刷轮转机,配备了完整胶订、骑订、自动化装后处理等印后加工设备。
北京印刷集团整体设计了分阶段投入、可持续提升的自动化升级方案,最终目标是持续的提质降本增效,最直接的体现是人均效率提升。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工厂虽然面积不小,但是人均密度并不大,公司生产负责人和记者说,即使在出版物最繁忙的时候,人员规模也保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现在出版物制作中心具备了一年5,000万册左右的保障能力,不像原来那样受场地资源限制发展。”
在印刷车间记者看到两台机器之间过道非常宽,“这是预留给运输机器人的通道,下一步要实现自动搬运,以及线边辅助连接。也就是实现从原纸到印刷机带料区进行自动搬运。”负责人说。
产业升级后最大的收益就是提高了产品质量和规模。负责人给记者讲了一个案例,他们有个客户为全彩产品。“我们从始至终是他们入围供应商。没有搬迁之前,由于生产装备和整体规模都不够完善,因此每年订单量很小,客户对我们的预期也并不高。去年年底完成搬迁后,客户方领导现场考察了企业,对我们的能力升级和技术方法升级非常认可,到了秋季教材季,全国200种产品的打样都在我们这里完成。而且北京地区的当季产品都是我们独家制作。”负责人自豪地说,“假如没有产业转移、搬迁、升级,这种信任度和体量是不会有的。客户的信任是基础,但我们还有提升的空间和余地。”
一走进印刷车间,记者明显感觉到空气清新而湿润。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设备负责人计如华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印刷车间的环境是采用恒温恒湿且负压控制,温度保持25±3度,湿度是50±10%。“这种恒温恒湿状态是为了确认和保证纸张不变形、套印精度准确、印刷过程中机器状态稳定,最终保证印刷产品的质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在设备更新上下了一番功夫,采用集中供应模式,即集中供水、集中供气、集中供墨,不仅降低了能耗,也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以供水(印刷用润版液)为例,印刷机在印刷过程中,印刷水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条件,尤其是在控制印刷水墨平衡方面。之前每台机器的润版液都是采用人工配水后,再使用独立水箱进行单独供水,人工配水效率低,且水箱水质容易变脏,一周左右需换一次水。现在我们统一改造成集中供水的方式,该方式具有自动配水的功能,能极大提升配水效率,同时稳定了印刷用水的质量,使得换水周期可延长至三个月左右。该方式类似于集中供热,使得能源损耗减少了60%,降低了废水净化处理风险。”计如华说。
在计如华看来,产品质量不仅是某个单一优势,而是综合对产品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管控,包括水、墨、机器调节、机长技术、车间环境、完整的体系流程和标准,这一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印刷产品质量。
相比于其他印刷公司以文字印刷为主,雅昌印刷主要以图文印刷为主,近些年来,每年评选出来的“中国最美的书”有25本,其中50%及以上出自雅昌之手,因此这也让雅昌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地实现突破。据了解,截止到2023年底,雅昌已经获得了131件专利,还有83件商标权,80项著作权。
对印刷企业来说,色彩管理很重要。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程成和记者说,目前雅昌针对多种不同印刷工艺及纸张建立了色彩管理标准。雅昌的色彩管理标准主要在印刷前端就开始建立并使用,很多企业不会涉及这个环节。专业的图色处理服务和色彩管理标准,可以对高精度扫描、拍摄数据来进行图色优化处理,还原文物和艺术作品的颜色。
“我们有500多人负责数据处理,其中有五十人专门负责建立各种标准,并每周都对技术标准运作状况进行监测和持续优化。还使用非涂布纸张的色域扩大专利技术,建立起FSC非涂布纸张专用色彩管理标准,大幅度的提高FSC非涂布纸张的色域表现,使更多客户选择使用更环保的印刷材料。”
程成透露,目前日本有一个企业就是看中雅昌的色彩管理技术,因此将最新研发的全球首台数字印刷机放在北京雅昌来测试。“这是我们的强项。”程成说。
随着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数码印刷在印刷产业里占据的比重慢慢的变大。其最大的特点是速度快,其次是可以按需印刷。而这也是北京建宏印刷有限公司的核心优势。
2016年北京建宏印刷有限公司开始整体转型,2023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按需印刷图书版权页信息改革试点单位,成为了印刷行业的轻骑兵。
“我们共有9台数字轮转印刷机,采用的是水性墨水,实现了从印刷及按需印刷胶装精装这些生产线全覆盖。”北京建宏印刷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魏兴进一步说,“相对于传统制版工序,数字化印刷工序少,产业链压缩,提升了生产速度,这几年我们在打造一本起印本本不同的生产线,加强完善本本不同按需印刷生产流程。”
数码印刷有多快?48小时!“我们平台接到单子到快递发出去,在48小时之内完成整个工序。”魏兴说。
“按需印刷,会不会因为产量小而成本高呢?”面对记者的疑问,魏兴坦言,按需印刷确实在大批量生产当中存在一些成本相对高的情况,但是它在本本不同或小批量生产的价格上的优势是非常很明显的,本本不同也是批量生产,但产品线与传统印刷不一样的,比如说印一本书,传统印刷是第一页印1万份,第二页再印1万份,第三页再印1万份等,然后把这些页折完后再配页装订,而数码印刷生产方式是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一次性印完一本书,第二本书也是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一次性印完,整个工艺是按需生产的工艺,包括精装机,半个小时100本,从调机到完成只需要半个小时。
魏兴表示,数码印刷带来的最大优势就是降低库存,随着设备技术的迭代升级,会允许小批量或者说极短订单的生产,成本也会降低,从低碳环保、成本考量等角度来看,满足了出版社甚至商业客户的需求。
“我们曾经接过一个单子,一套书1500册,一次只生产10套,传统印刷版费成本就会很高。对数码印刷来说,不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魏兴说。(中国经济网记者 成琪)
- 上一篇:印刷业“北京模式”的升级发展之路
- 下一篇:复印机是什么